close

  本報記者 馬富春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03日11版)
  中國青年報記者(下稱“記”):您訪談的這些畢業生,回過頭來看,他們對高職教育有什麼樣的認識?
  撒承賢(下稱“撒”):從訪談的51名學生的情況看,大部分當初選擇職業院校都比較迷茫,對學校不瞭解、對專業更談不上認識。但有一點,大多數父母都比較支持,覺得高職學制短,3年後可以儘早進入社會,就業後就有收入照顧家庭,此外,很多人都希望學到一門技術。進入學校後,經過學校和老師做大量的工作後,一些學生慢慢喜歡上了自己的專業。
  高職3年影響最大的是實踐課,這是進入職場的高職生的普遍反映。經過大量實踐訓練,入職後的高職生比本科生有優勢,他們能更好地融入環境、適應工作。通過技能謀生,高職生也沒覺得低人一等,他們普遍比較自信,感覺這幾年高職生比以前的環境好多了,國家大環境、學校辦學環境都明顯改善,社會對高職的認可度也提高了。
  記:您回訪的學生對高職教育又有何反思?
  撒:這是我最關心的問題。學生普遍認為,學校實踐的機會還是少,特別是有些專業設置和產業發展有距離,學校學的東西跟不上產業發展速度。在實踐訓練方面,實訓的機會、密度,和產業結合的密切度還有待加強。
  學生還反映,部分老師接觸現實的機會不多,講課內容脫離生產實踐。在實際工作中,很多學生接觸的都是最先進的東西,如果老師也能接觸到最新的東西,可能對學生接受知識、儘快適應生產和產業需求更有意義。
  高職生在高中大都好動,愛搗鼓東西,愛參與一些活動,他們希望學校能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,有更多創業就業的培訓。
  畢業後創業的學生還反映,一個人管5個人、管家裡的親戚還可以,但管20個人時就不會了,所以在管理、禮儀等方面有欠缺,他們希望學校開一些管理的課,講講公司怎麼管理。
  記:在職業生涯中,高職生面臨哪些制度層面的發展障礙?
  撒:在制度設計上,高職生畢業後考取職稱的時限比本科長。同樣的職稱,本科畢業一年後就可以考取,高職可能需要三年,如此一來,高職生的收入就受到影響。
  而在上升通道方面,現在很多單位晉升的時候看重文憑,較之大學生,高職生這方面明顯處於劣勢,如此一來,高職生面臨提升學歷和職業技術水平的雙重壓力。另外,在招錄公務員、事業單位員工中,高職生還是面臨制度壁壘。
  記:您總結出了高職學生的“DNA”,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?有何意義?
  撒:通過對51個學生的走訪交流,深入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態,發現了這些學生身上共同體現出的一種精神氣質和意志品質。
  渴望改變、崇尚技能、嚮往創業、懂得感恩、知足常樂、堅韌質朴。這是我總結出的高職學生的精神氣質和意志品質,也是下去的一大發現,我把它稱為高職生的“DNA”。
  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和校園文化建設中,我們將針對這六個方面,進行設置、安排和培育,並將這些高職生的“DNA”一代代傳下去,成為校風、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,打造更加符合職業教育的軟環境。
  記:針對此行的發掘,您提出要在高職院校進行“陽光青年”建設,這是出於什麼考慮?
  撒:有一種說法,說高職的學生不僅僅穿工裝,還要穿西裝,還要學會喝咖啡、品紅酒,我把這個概括為學校的校園文化就是要塑造“陽光青年”,也是高職生應該傳承和發揚的精神氣質和意志品質,就是我說的“DNA”中包含的內容。
  高職院校長期以來崇尚技能,文化建設相對滯後,我們提出開放、合作、包容、發展的辦學傳統,堅韌不拔、永遠向上的“白楊樹精神”,這幾年發揮了很大作用,就是要通過精神文化的力量,把大家聚合在一起,同謀發展。
  我們創辦了“競思論壇”,每月有企業家、校友給學生作報告,還有“陽光青年”評選等活動,想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,來影響和塑造學生,使其經過3年的職業教育,不但技能高超,而且在綜合素質和能力方面有大的提高。
  記:對於畢業生普遍反映的情況,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會有哪些回應和舉措?
  撒:首先要有愛心,如果說中國職業教育在這十多年有了些成就,那一定離不開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,如果沒有他們和我們同路探索,職教探索和發展將更艱難。此外,很多高職生來自貧困地區和困難家庭,他們肩負著一個家庭的重托,更需要去關心和愛護。
  其次強化責任。一個學生承擔著家長、周圍的人對職業教育的看法,也擔負著個人的命運和家庭的前途;同時,高職生是產業發展的大軍,產業發展需要高質量的產業工人,培養好職業技術人才,是我們應盡的責任。此外,一個新的產業能否落地,寄希望於一個地方有沒有產業工人大軍和培養產業工人的能力,因此,我們也要承擔起引領產業發展的責任。
  最後是勇於擔當。要按照改革的要求,使學校課程設置更加符合產業需求,符合勞動者創業就業的需求。
  記:您這次下去和畢業生深入訪談,傾聽了他們的心聲,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也將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和完善,那麼還有沒有您覺得無能為力的方面?
  撒:在高職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,很多學生畢業後有創業需求,但大部分都是自己在摸索,很難得到指導和幫扶。此外,現在很多就業崗位門檻模糊,有些是職業技術要求很強的崗位,其他人員也可以很容易進去,如此一來,對高職生就業帶來影響,也降低了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度。
  師資建設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面,但目前存在想要的人才招不進來,招來的人,往往專業不對口等問題,知識結構不能完全符合實際教學需求,根源還在於人事方面的制度設計不完善。前些年,學校爭取政府支持,招來一批寧夏相關行業的領軍人才,大大推進了人才培養工作,但並沒有形成長效機制,後來就沒法持續操作。  (原標題:撒承賢:學校應將高職生的“DNA”一代代傳下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q26hqzu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